蓝黄金刚鹦鹉(拉丁学名:Ara ararauna),是鸟纲、鹦鹉目、鹦鹉科、金刚鹦鹉属的一种大型攀禽。该物种是南美洲亚马孙河盆地的特有种,其分布范围延伸至圭亚那合作共和国、奥里诺科河以南的委内瑞拉、秘鲁东北部以及玻利维亚北部,向南分布止于巴拉圭边界。其主要栖息于瓦尔泽阿,即季节性泛滥的森林。它们尤其多见于河流沿岸的林缘或画廊森林中。
蓝黄金刚鹦鹉的身长为81~94厘米,体重为900~1800克。外表鲜艳,额部为绿色,身体顶部有明亮的水蓝色羽毛。耳后部至胸部、腹部被浓郁的深黄色、浅橙色羽毛覆盖。蓝黄金刚鹦鹉脸上只有几根黑色的羽毛,在眼睛周围形成条纹图案,裸露的皮肤是白色的。虹膜呈淡黄色。该物种具有群居习性,主要以成对形式活动,但也会以小型家族群体或20只以上的集群形式活动。其通过响亮的发声或群集鸣叫进行交流,它们还具有高度发达的视觉敏锐度。与所有金刚鹦鹉相同,它们表现出极其复杂的社会行为和发声体系。其主要以种子、坚果和果实为食。该物种多数在2~4月发生交配,雌雄鸟交尾后5~10天左右开始产卵,卵数一般是1~3枚。
蓝黄金刚鹦鹉因其美丽外表、行为复杂性和模仿人声的能力而成为受欢迎的宠物,它们是聪明且社会化的动物,若驯养得当,能成为与主人建立亲密关系的优秀伴侣。尽管这些鸟类是值得饲养的伴侣,但其庞大体型、行为复杂性和长寿命需要宽敞的生活空间及长期投入。从原生栖息地捕捉它们常导致亲鸟死亡(为获取幼鸟)和重要巢穴树木的破坏,非法宠物贸易更造成严重生态破坏。
2018年,蓝黄金刚鹦鹉被评估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其评估等级为无危(LC)。2023年,该物种被评估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Ⅱ。
分类
黄蓝金刚鹦鹉隶属于鸟纲、鹦鹉目、鹦鹉科、金刚鹦鹉属。截至2025年8月,GBIF显示金刚鹦鹉属共有11种,其中常见的物种有大绿金刚鹦鹉(A. ambiguus)、红绿金刚鹦鹉(A. chloropterus)、蓝黄金刚鹦鹉(A. ararauna)、玻利维亚金刚鹦鹉(A. glaucogularis)、五彩金刚鹦鹉(A. macao)等。
特征
蓝黄金刚鹦鹉的体型较大,身长81~94厘米,翼展104~114厘米,尾长40~50厘米,差不多占体长的一半,体重900~1800克。该物种额部为黄绿色,自额后至整个上体为翠蓝色,眼先及颊部裸露,呈肉白色。自嘴基部经眼睛下方至耳部有3条黑色羽排列而成的横纹,眼先部还有6~7条由黑色毛羽排列而成的竖纹,颏部和喉部均为黑色,从耳的后部至胸部、腹部为橙黄色,翅膀和尾羽为紫蓝色。初级飞羽的覆羽为紫蓝色,内羽为黑色,尾下覆羽为翠蓝色。雄鸟和雌鸟的羽毛颜色基本一样,只是雄鸟的头部要比雌鸟宽一些。蓝黄金刚鹦鹉羽毛的整体主色调为蓝色,额部有些黄色的羽毛,虹膜淡黄色,鸟喙呈铅黑色,爪子铅灰色。
分布范围
黄蓝金刚鹦鹉是南美洲亚马孙河盆地的特有种,其分布范围延伸至圭亚那合作共和国、奥里诺科河以南的委内瑞拉、秘鲁东北部以及玻利维亚北部,向南分布止于巴拉圭边界,在厄瓜多尔和哥伦比亚西北部存在两个孤立种群。
栖息环境
黄蓝金刚鹦鹉主要栖息于瓦尔泽阿,即季节性泛滥的森林。它们尤其多见于河流沿岸的林缘或画廊森林中。该物种亦存在于轻度树木覆盖的稀树草原及生长毛里提亚棕榈丛的沼泽地带。在部分区域,特别是其分布区的西北部,该物种栖息于距水域一定距离的落叶森林中。通常情况下,它们会避开多丘陵的山地。在陆地森林或干旱林地中,它们始终活动于林缘附近。蓝金刚鹦鹉属于低地鸟类,绝大多数情况下活动于海拔500米以下区域。
习性
活动规律
蓝黄金刚鹦鹉具有群居习性,主要以成对形式活动,但也会以小型家族群体或20只以上的集群形式活动。成对活动时,它们飞行间距极近,翅膀几乎相触。觅食期间,它们可能在清晨加入小型喧闹的鸟群,至正午时分则开始寻找荫蔽处。该物种警惕性极高,任何危险迹象都会使其发出刺耳鸣叫飞向空中。
更大的聚集群体会出现在河岸边的传统矿址,那里富含黏土矿物质。在群体内部,成对个体总是极为醒目,它们几乎翅膀相贴地协同飞行。在遭受捕猎的区域,蓝金刚鹦鹉会有些胆怯;但在其他地区,它们于树冠觅食时往往显得亲近人类。这种信任感的明证是在开阔地带,它们常会落地啄食掉落的坚果。清晨破晓与傍晚时分,蓝金刚鹦鹉会在夜栖地与觅食区之间进行壮观的往返飞行。这些飞行中,它们保持直线轨迹,翅膀缓拍,尾羽如长旗般拖曳。
交流与感知
黄蓝金刚鹦鹉会发出响亮粗糙的叫声,包括飞行中的“raaa”声,以及“咯哇啊——”“斯克哩——克”和尖锐的“嘶咔——克”。叫声略带鼻音且饱满,与同属的其他大型金刚鹦鹉相似,但更为粗犷。
蓝黄金刚鹦鹉通过响亮的发声或群集鸣叫进行交流,它们还具有高度发达的视觉敏锐度。与所有金刚鹦鹉相同,它们表现出极其复杂的社会行为。
摄食行为
蓝黄金刚鹦鹉主要以种子、坚果和果实为食。它们会利用强壮的喙部破开坚果外壳并碾碎种子。某些情况下,它们会摄取河岸边的黏土,以帮助消化可能摄入的未成熟种子中的毒素。
天敌
已知天敌包括美洲角雕(Harpia harpyja)、凤头鹰雕(Nisaetus cirrhatus)以及橙胸隼(Falco deiroleucus),这些掠食者会在金刚鹦鹉飞行时发起攻击。人类同样构成威胁,因其会为宠物贸易、食用及羽毛获取而捕猎该物种。
生长繁殖
交配
蓝黄金刚鹦鹉一般为单配型,雌雄同色,从外表上很难区分雌雄。蓝黄金刚鹦鹉每年分别在春季和秋季繁殖2次,每年1~8月份是繁殖期。在上海地区1月份,雄性的蓝黄金刚鹦鹉主动靠近雌性,相互交嘴、理羽等,表现亲昵,待雌鸟表示接受对方之后,雄性扇动翅膀跃上雌性背部,雌性尾部侧上翘,雄性尾部侧压下交尾1~5秒,交配结束后雄性飞开。交尾行为早、中、晚都能观察到,但以上午和傍晚居多。
产卵及孵化
产卵
蓝黄金刚鹦鹉产卵前雌鸟经常进入巢穴整理巢材,多数在2~4月发生交配,雌雄鸟交尾后5~10天左右开始产卵,卵数一般是1~3枚。并于2月份产下第一窝卵,21~30天后,再次产下第2窝卵,交于亲鸟自己孵育。
孵化
亲鸟孵化以雌鸟为主,雄鸟多在外担任警卫之职,当雌鸟出巢取食时,雄鸟接替孵化,孵化期为28~32天。
育雏
雄性及雌性蓝黄金刚鹦鹉通过供给食物和保护幼鸟履行抚育职责,幼鸟孵化后首周仅由雌性通过反刍方式喂养,此后雄性亦参与哺育,双亲均对入侵者表现出极端攻击性以保护后代。每天亲鸟会飞出去采食,然后迅速返回巢穴以吐哺的方式饲喂幼雏,4~6次/天。
早成雏出生时裸身无毛,亲鸟伏卧以翅膀和腹部的羽毛及皮肤为雏鸟保暖,雏鸟通过翅膀和腿部爬动,接受亲鸟的哺喂。幼鸟破壳时为失明且无羽毛状态。10天后幼鸟开始生羽。幼鸟采食后睡眠较多,雏鸟24~26天开眼,80~90天后出窝学习采食。
人工饲养
饲养环境
园内蓝黄金刚鹦鹉饲养的笼舍位于上海动物园东南角,光照充足。笼舍分为室外运动场和内室两部分,室内外由窗口和扶梯连接,动物可以自由进出。内室笼舍建筑面积约885×330×250厘米,混凝土墙体,内室木质栖架,并附有尼龙绳交叉穿插。正面为玻璃,以供游客参观。室外运动场为开放区域,四周有混凝土梯建的围栏,室外运动场笼舍建筑面积约长240×宽120厘米,笼舍地基铺设以高羊茅和黑麦草为基质的草坪植物,舍内错落有序的栽种绿色植物,并用不同粗细的树枝搭建栖架,栖架在美观的同时又高低错落,以增加蓝黄金刚鹦鹉活动的范围,供其栖息和嬉戏。在靠近参观面处建有不规则形状的小水池,大小为300×200×20厘米,供蓝黄金刚鹦鹉饮水和水浴使用。
饲养流程
日常管理
每天上午8:30饲养员进入笼舍之前,先巡视和观察动物的情况,包括蓝黄金刚鹦鹉的行为、精神状态、粪便有无异常情况,再清扫动物笼舍及清洗食盘、换水、更换饲料等,打扫时动作要轻,勿惊吓动物。下午13:30再进一步观察蓝黄金刚鹦鹉的摄食和粪便情况,进行换水、换料工作,发现问题及时上报。
常规消毒与疾病预防
除日常清扫工作外,对笼舍内外、工作人员通道、室外运动场、栖架、巢箱和水池等使用百毒杀进行消毒。每周消毒1次,夏季则为2次,在禽流感病毒高发期等特殊时期用漂白水或过氧乙酸等消毒药加强消毒1次,对细菌性疾病如大肠杆菌病、多杀性巴氏杆菌病在6~8月注射灭活新型冠状病毒疫苗进行免疫预防,另外春季和秋季分别使用阿苯达唑等药物定期驱虫及注射禽流感疫苗等,蔬菜以清水充分浸泡清洗干净后再切配投喂,以保证蓝黄金刚鹦鹉的健康和无病原菌环境。
饲料
日粮配方
参照蓝黄金刚鹦鹉野外的食性,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日粮配方,主要为其提供营养丰富、品种多样的饲料,包括玉米、提子、苹果、甜橙、香蕉和猴料等。喂养方式为上午供给熟胡萝卜、熟玉蜀黍属、熟鸡蛋和窝头,下午饲喂苹果、甜橙、香蕉、提子、生玉米和猴料。
饲喂要求
投喂2次/天,分别为上午10:00和下午16:00。每次投喂前先清理吃剩的饲料,再投喂新鲜的饲料,并供给充足新鲜的清洁饮水。进入繁殖期时,应供给适量高动物性蛋白质饲粮来提高体内钙质需求。
疾病防治
通过日常观察,当发现有蓝黄金刚鹦鹉患病时首先要将其隔离,并对原来的笼舍进行彻底消毒,对生病蓝黄金刚鹦鹉进行诊治。蓝黄金刚鹦鹉易感染巴氏杆菌,对患病的鹦鹉需要肌注丁胺卡那,口服葡萄糖水、维生素c、补液盐、没能特(四环素),对未患病的鹦鹉需要饲料中拌入百菌净粉,饮水中加庆大霉素,用药3天,对笼舍和食具用漂白水进行全面消毒。另外,蓝黄金刚鹦鹉易发生组织滴虫性阴道炎和球虫病混合感染的疾病,症状是肝组织大面积死亡,坏死灶周围肝细胞排列紊乱,有大量虫体和巨噬细胞浸润。具体治疗措施为投喂抗组织滴虫药和抗球虫药。组织滴虫药用丙硫苯咪唑按30毫克/千克体重投喂,连续喂养3天;小檗碱按100毫克/千克,灭滴灵50毫克/千克体重,连喂7天。抗球虫药物要采用几种药物交替使用效果较好,可选用百球净、克球清和杀球灵循环使用。
生态作用
蓝黄金刚鹦鹉是热带森林中重要的种子捕食者,可能通过种子捕食和传播影响森林动态。
保护
2018年,蓝黄金刚鹦鹉被评估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评估为,其评估等级为无危(LC)。2023年,该物种被评估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Ⅱ。
该物种具有较大的分布范围,因此未达到依据“分布范围标准”判定为易危(渐危种)的阈值(即:发生范围<20000平方公里,且伴随范围缩减、波动,栖息地面积、质量下降,种群数量减少及分布点稀少或严重碎片化)。
尽管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但该下降速率未被认定达到依据“种群趋势标准”判定为易危的阈值(十年或三个世代内衰退>30%)。当前虽未量化具体种群规模,但确信其不符合依据"种群数量标准"判定为易危的阈值(成熟个体<10000且持续衰退率预计十年或三个世代内>10%,或具有特定种群结构)。
全球种群规模尚未量化,但该物种被描述为“非普遍存在”物种。基于亚马逊森林砍伐模型,推测本物种在其分布区内三个世代(38年)期间将损失20.9~35.3%的适宜栖息地。然而鉴于该物种对栖息地破碎化、退化、边缘效应的耐受性和/或总体损失程度,推测其种群在三代内下降幅度将低于25%。
用途
蓝黄金刚鹦鹉因其美丽外表、行为复杂性和模仿人声的能力而成为受欢迎的宠物,它们是聪明且社会化的动物,若驯养得当,能成为与主人建立亲密关系的优秀伴侣。
尽管这些鸟类是值得饲养的伴侣,但其庞大体型、行为复杂性和长寿命需要宽敞的生活空间及长期投入。从原生栖息地捕捉它们常导致亲鸟死亡(为获取幼鸟)和重要巢穴树木的破坏,非法宠物贸易更造成严重生态破坏。
Ara ararauna Blue-and-yellow Macaw.iucnredlist.2025-08-18
Ara ararauna (Linnaeus, 1758).gbif.2025-08-17
Ara ararauna.animaldiversity.2025-08-17
Ara bleu.oiseaux.2025-08-17
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国家林业和草原局.2025-08-18
Ara Lacepede, 1799.gbif.2025-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