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丽苏

玛丽苏,是“Mary Sue”的音译,是一个来自英语同人圈的词汇,通常指一个虚构的女主角在作品中代表创作者本人的化身,是完美想象的化身人物。它最早出自1974年保拉·史密斯的恶搞《星际迷航》同人小说《星际迷航传奇》。

此后,玛丽苏便成为一种故事类型,其最大特点便是女主人公无所不能、集万千宠爱于一身,鉴别标准是出身显赫,相貌出众,受人欢迎,接近完美。玛丽苏普遍用来形容意淫气息浓厚的小说或其他作品的女主角。

玛丽苏类影视作品可以看成是描写“美颜滤镜中的人生”的艺术作品,它的核心特质包括幻想性、浪漫性、盲目性和升华性,每一种特性都对应了某种心理防御机制。

词语来源

“玛丽苏”,是“Mary Sue”的音译,是一个来自英语同人圈的词汇。它最早出自1974年保拉·史密斯的恶搞《星际迷航》同人小说《星际迷航传奇》。小说女主Mary Sue一开始是耀眼而年轻美丽的星舰长官,加入了核心集团成为焦点备受瞩目、无所不能,博得了重要男性角色的芳心,最后戏剧性地死在他的臂弯里。

词语释义

“玛丽苏”指的是在文学作品中的运气极好的角色,这类角色通常是主角,他们拥有着常人难以企及的运气:或为出类拔萃的长相,或为叹为观止的家世,或为经天纬地的先天才能,或为顺利的人生等。主角通过这些运气,获得了与安全感、归属感、价值感相关的社会资源。

此后,“玛丽苏”便成为一种故事类型,其最大特点便是女主人公无所不能、集万千宠爱于一身。

产生原因

分析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玛丽苏”类艺术之所以会出现,是源自个体内心面具能量和阴影能量的分裂。作者追求面具能量,而压制阴影能量,即追寻小说中描绘的某种理想化状态,而打压或逃离真实存在的与阴影相关的非理想化状态。因此,按照基于分析心理学的影视分类标准,包括“玛丽苏”类影视作品在内的“玛丽苏”艺术,是典型的面具艺术。这类艺术形式的本质是由于个体某种需求得不到充分满足,而不得不以白日梦的方式得到替代性满足。因此,它是一种基于个体需求而产生的自恋和幻想。

核心特质

玛丽苏类影视作品可以看成是描写“美颜滤镜中的人生”的艺术作品,它的核心特质包括幻想性、浪漫性、盲目性和升华性,每一种特性都对应了某种心理防御机制。

幻想性——白日梦的具象化

“好运气”是“玛丽苏”类影视作品主角的闪亮标签。在各类型的“玛丽苏”影视剧中,主角都拥有着各种主观不可控因素带来的好运气,这种好运气体现在各种不同的方面,主角通过拥有这些不可控因素(运气)而获得了与安全感、归属感、价值感相对应的社会资源。相对应地,“玛丽苏”类影视作品的配角们,则根据功能不同,分别承担了不同的面具功能或阴影功能,满足了主角追求面具能量及消除阴影能量的需要。无论是主角还是配角,人物形象均相对扁平、相对虚假。然而,从心理分析的角度来看,“玛丽苏”类影视作品具有加固心理防御的功能。观众可以跟随编剧的故事,以主角视角做一场“白日梦”,暂时获得归属面具和价值面具的力量感,暂时隔离现实生活中与孤独阴影及卑劣阴影相关的创伤。

浪漫性——对现实的逃离

“玛丽苏”类影视作品的心理功能在于前文所述的“替代性满足”。但它的一个重要局限在于,镜头着眼点完全放在了主人公的浪漫的感情生活上,对于主人公当下投入精力去做的事业、与现实世界的互动、内心成长变化的过程和细节却鲜有描绘。

现实生活是不完美的,但正是在这些不完美中包含了成长的机遇和资源。过于强烈的、不符合现实的期待会让人们无法沉下心来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无法沉下心来发挥主观能动性去发掘问题背后的资源和机遇,这是一种对现实的逃避。

如果个体沉浸在“玛丽苏”类影视作品中,长期将自己代入主角视角中去感受和经历,那么其潜意识中就会被植入“不符合现实生活的预设”,内心会退行至全能自恋模式的不切实际的预设中:什么都不用做,上天就应该将我想要的美好事物全部都安排好。而个体就会对现实生活中的真实问题和问题背后的资源视而不见。在现实的世界中,即使有幸运的事情发生在个体身上,那往往也是个体和世界真实互动的结果,个体的智慧要不断接受挑战才能逐渐获得。

盲目性——障目的美丽面纱

在某种程度上,“玛丽苏”类影视作品中的“炮灰配角”们的遭遇才是现实生活中沉浸在“玛丽苏”式幻想中、被蒙蔽双眼的普通人大概率的遭遇。

升华性——成年人的童话

如果把感情放在现实世界中,那么即使男女主人公在一起了,在琐碎现实的磨砺之下,幻想的肥皂泡很快就会破灭,他们也很快就会因为幻想和现实的巨大差异而分道扬镳,甚至反目成仇。正是基于这种幻想和现实的巨大差异,即使是敏锐的作家也无法深入细致地捕捉描写这两个人在现实世界中的互动细节。所以,作家最终只能用一方的“死亡”来“升华”这段关系。这种无意识的隐喻表达在男版“玛丽苏”文学作品《平凡的世界》中也有着类似的运用。

衍生发展

标准1.0概念

从狭义上说,玛丽苏即同人小说里出现的、在原著的背景下强行插入的一个全新角色。她们或出色完美或形象普通,通常会喧宾夺主成为剧情的中心,来显示她是如何的光彩夺目,如何令众生倾倒,实际上反映了作者的自我代入(self-insertion)或自我满足(wish-fulfillment)。

有三个特征可以判定一部作品是不是玛丽苏:1、借用了其他作品的背景。2、创建了原作中没有的新主角。3、新主角喧宾夺主,成为剧情中心,很可能与原作主角产生感情纠葛。同时符合上述三个特征的作品,无论是小说还是漫画,都很可能是最经典的标准1.0版玛丽苏。

衍生2.0概念

从20世纪到21世纪的40年里,玛丽苏的内涵逐渐发生了变化。她渐渐走出了同人小说圈,变得更加宽泛,可以用来描述一般(非同人)文学作品中特定类型的"自我代入"现象,即作者在虚拟角色上通常较不隐蔽的自我投射。衍生2.0的玛丽苏,可以出现在任何原创作品中,其本质上就是加了特技的"我"。这时的"我"更幸运,更被珍视,更像英雄。

现代3.0概念

玛丽苏(简称为"苏")又进一步走出了文学、动漫和影视圈,渐渐进入了大众语境。经常上网的话,见过类似"好苏""苏死了""苏我一脸"这样的表达,也就是说,玛丽苏的外延再度扩大。她不仅可以用来描述文学作品,还可以用来描述现实生活中的人物甚至事物。这里的"苏"除了有"完美"的意思外,可能还有一种更隐秘更微妙的含义“这一幕太暖太完美了,好像偶像一样”。

相关人物

尹夏沫

尹夏沫是电视剧《泡沫之夏》里的女主角,夏沫被称为“圣天使”。两位男性角色——一位霸道专横,一位温柔体贴——都对她怀有强烈感情,并因她产生剧烈情绪波动。

马馥雅

马馥雅是电视剧《倾世皇妃》的女主角,马馥雅形象设定为气质出众、医术高超、能歌善舞、善良圣洁,剧情安排多位男性角色对她产生爱慕之情。

金大班

金大班是电视剧《金大班》中的女主角,金大班的无血缘哥哥甘愿为她倾尽所有;她的初恋为她舍弃家庭出走;一位风度翩翩的商人始终对她忠诚守护。

相关影视

玛丽苏与励志人物区别

影视市场上,很多“玛丽苏”类影视作品被包装成了“励志类影视作品”。这对于观众来说,尤其是年幼观众来说,在某种程度上是弊大于利的。因为,“玛丽苏”类影视作品和励志类影视作品在本质上是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

首先,从主体参与实践互动的程度来看,“玛丽苏”类影视作品的主角几乎不用与现实世界进行深入互动,就能“不劳而获”或“少劳多获”地获得叹为观止的社会资源;而励志类电影的主角是经过努力的领悟和实践,充分和现实世界互动,经过自我整合后才逐渐拥有了某些优秀的内在特质或外在资源。

再次,从能力可控性的角度来看,“玛丽苏”类影视作品中主角的特质是个体无法控制的,如美貌、家世、运气等;而励志类影视作品中主角的特质是个体相对可以控制的,如学习、实践、正确的“三观”或信念塑造等。

最后,从分析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玛丽苏”类影视作品以“分裂”为手段,获得虚假的正面感受;而励志类影视作品以“整合”为目的,找回真实的内心力量。二者是完全相反的。“玛丽苏”类影视作品的主要目的是“追寻面具、压制阴影”,本质上是靠分裂心理能量,以获得虚假的安全感、归属感和价值感;而励志类影视作品的主要目的是整合个体内在已呈分裂状态的心理能量。从这个角度来看,整合类影视作品才是真正的“励志类影视作品”。

相关评价

看看这些年的影视圈,“大女主戏”层出不穷。剧作从隋唐五代到宋元明清,恨不得一网打尽,服饰场景也眼花缭乱,然而剧情走向、拍摄手法却雷同之至。有人总结,人物设定上,女主人公至少会与三类男性产生瓜葛,其一是青梅竹马,专门负责呈现小儿女的青涩情态;其二是霸道总裁,赋予女主身份地位以及事业启蒙;其三是死活得不到的真爱,凸显女主为了家国大局的牺牲。更雷人的是,无论大剧小剧,所谓“事业”“权谋”“韬略”等等剧情儿戏浅薄。在强大的女主光环下,摆平对手如“过家家”般轻松,屡屡涉险永远“逢生”。不见其“苦”,只见其“苏”,看得人直犯尴尬症,“这是历史,还是童话?”(千龙网评)

荧屏“玛丽苏”症候群:倾世YY是如何养成的.搜狐娱乐.2025-08-29

莫让历史剧毁于“玛丽苏”.今日头条.2025-08-29

深度水解"玛丽苏".中国日报网.2025-08-29

泡沫之夏.豆瓣电影.2025-08-29

倾世皇妃.豆瓣电影.2025-08-29

金大班(2009).豆瓣电影.2025-08-29

究竟什么是“玛丽苏”,这些电影作品告诉你答案.三联生活周刊.2025-08-29

一天 One Day (2011).豆瓣电影.2025-08-29

宫锁沉香.豆瓣电影.2025-08-29

杨幂:中国严肃玛丽苏电影之母.百家号.2025-08-29

三生三世十里桃花.豆瓣电影.2025-08-29